2017年10月27日 星期五

全世界最常見的關節疾病「退化性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是全世界最常見的關節疾病,也是老年人行動不便的頭號原因。


台灣350萬人膝關節疼痛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國人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約15%,推估有350萬人飽受膝關節疼痛之苦,且隨著運動風氣盛行,很多人的膝蓋常會不當使用,患者年齡層由60、70歲逐漸下降,已出現30、40歲的患者,呈年輕化趨勢。依據健保署統計,每年有2萬人須置換人工關節,才能行動自如。

「只要活得夠久,人終其一生,不管是男是女,幾乎都會被某種程度的退化性膝關節炎困擾。」根據醫學統計,60歲以上的男性就有60~70%的人患有膝蓋退化性關節炎;而女性又比男性多,60歲以上的女性朋友,6個人當中就有5個人會受到此病症困擾。

為何女生比男生易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男女先天構造上的不同,女生膝關節內彎比男性多2度,加上女性荷爾蒙多及肌肉比例比男生少,支撐關節的力量較弱;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女生光是上廁所一天下來就比男生多彎或蹲好幾次膝蓋。

正常人的膝關節平均每年動的次數為100萬次,算算一天至少也要動個2,000~3,000次;女生動的次數更多,頻繁使用的代價是無可避免地逐漸退化。


關節軟骨 讓人活動自如






無論是俯仰脖子、握筆疾書,或是彎腰拾物、邁步快走,一整天的活動,都得靠身上大大小小的關節了。這些連結了兩塊骨骼、讓我們可以改變姿勢、角度與運動的組織,其實是一層附著在骨骼末端表面的軟骨。



軟骨只由軟骨細胞形成,結構簡單。軟骨細胞會製造「軟骨基質」以構成軟骨。軟骨基質(matrix,俗稱軟骨膠)即為大家常聽到的膠原蛋白與葡萄糖胺。關節軟骨有著極端光滑的表面,並富含水分,含水量高的組織,彈性就好,所以關節極具彈性。這兩種特性能使關節在活動時減少摩擦,並吸收震動,以避免人體不適。



軟骨細胞量 35歲開始走下坡

生活中的各種動作、頻繁度,都會讓我們每天都會損失一些軟骨基質,因此也會經過時間而逐漸老化,當耗損大於再生,軟骨基質的總量就會越少。軟骨的厚薄會影響彈性,也越容易刮磨表面;刮痕被新軟骨基質填平的速度太慢,越刮越粗糙。表面越粗糙,摩擦越大,磨耗也會越多、越快,就陷入了軟骨質與量都下降的惡性循環中,也就成了退化性關節炎。



除了中老年人因為軟骨細胞老化,較容易有關節炎的問題外,運動過量的民眾或職業運動員、體重過重、常需扛重物的職業、以及關節內有刮損物質者,如有尿酸結晶的痛風患者,就可能因軟骨消磨過快,而有更高的機會罹患這個疾病;此外如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因為會自行製造免疫因子,破壞製造玻尿酸的關節黏膜,讓黏膜製造出清清如水的低濃度玻尿酸,所以關節也容易提早報銷。



關節炎治療方式多 療效不一

目前對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包含控制體重、適度且規律運動、生活型態改變、消炎止痛藥物、超音波導引膝關節內藥物注射、玻尿酸注射、關節鏡清創手術及置換人工關節等,須視疾病的進展及嚴重程度來選擇最佳的治療方式。



此外,在骨關節炎上,鞋子壓力在骨刺上會造成疼痛,使用足部輔具或鞋墊,把在突出骨關節部分的壓力分散,將使疼痛減少許多,從鞋類上的改良通常可減輕足部關節炎的症狀分散對關節的衝擊力為主要步驟,在台灣與國外已經有許多的研究報告證實使用契狀墊,對於減輕因退化性關節炎軟骨磨損造成膝關節疼痛及產生O型或X型腿的歪斜有其幫助,透過足部輔具使行走時或站立時膝蓋的疼痛減輕很多。



掌握4原則 讓關節永保年輕


退化性關節炎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應及早預防避免關節提早退化。節保養的秘訣很簡單,控制體重、選雙好鞋、不過度使用,就是減輕關節壓力,延長關節壽命的不二法門。


1.控制體重

減肥能讓關節減壓。膝關節承受身體很大的重量,人在站立時,關節便承受了幾乎相當於體重的重量,平地行走時為體重之4倍;爬坡時為體重之7倍;跳躍時為體重之15倍。國外研究發現,體重減輕5~10%,可有效減輕關節疼痛和增加改善機會。


2.選雙好鞋
體重控制得恰到好處,再加上一雙好鞋,活動起來就更加身輕如燕。一雙柔軟的鞋子,如運動鞋、氣墊鞋等,就好像在腳上穿上一對「避震器、彈簧」一樣,保護關節在行走時不要直接受到撞擊壓力,減輕關節的負荷,避免關節提早退化。

3.適當運動
膝蓋不太好的民眾,最好不要去爬山或是做一些激烈運動;如果要去爬山,建議不要走直線,需有點角度,呈鋸齒狀行進,膝蓋較不易受傷。多散步、游泳,也是不錯的運動,不但可以活動筋骨,還不會傷到膝關節。



4.少吃高脂食物

研究發現,高脂肪食物會影響關節軟骨正常的運作,特別是有新陳代謝症候群疾病的人更是高危險群。美國研究發現,血糖、血脂肪太高,會改變軟骨構造,使軟骨承載力變差;另一個研究也發現,有高血脂、高血壓、高脂肪等三高毛病的人,合併胰島素抗性太高,以後發生關節炎的比例是沒有三高族群的2倍。





喜歡這篇文章可以幫我們按讚支持喔👍


🏩台北安和足部評估中心】
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2段241號
預約評估電話☎️:02-2733-7986
線上預約網址:http://www.drfoot.com.tw/foot_form/
營業時間:星期二至星期六(12:00~20:00)
捷運資訊:六張犁捷運站(步行約7-10分鐘)



2017年10月21日 星期六

[甚麼是長短腳]

什麼是長短腳?
它可能發生在下肢股骨、脛骨或股骨和脛骨同時處產生肢體不等長的情形,甚至伴隨行走上的問題。
很多長短腳的人都有0.5公分以上的不等長的情形,1.5公分以上的長短腳可以明顯的看出來,但超過0.5公分以上的長短就會讓骨盆有一些代償動作,然而有許多長短腳的人其實還能忍受,甚至不自覺,就如很多人有腰酸背痛也就認為腰痛不是病,而輕忽自己身體結構的歪斜與長短腳的問題。


在長短腳的案例中有極高的比例,是以下三個原因造成的,並非是腿骨不一樣長:
一、關節變形
當關節發炎或病變,會影響關節原有的結構,造成左右兩腿不平衡。
二、骨盆傾斜
車禍、撞擊、姿勢不良、肌肉無力等,都可能產生骨盆傾斜,也就是說,從髖關節開始,兩腿就不一樣高。
三、肌肉萎縮
單側阿基里斯腱縮短造成不平衡、肌肉無力或因少用而萎縮、疾病感染等,使兩腿肌肉不對稱發展。
腳長不等長只要差距在0.5公分以上即會讓骨盆產生旋轉或高低,若不及早發現處理,就會影響之脊椎側彎與單側腰椎受力變大,造成腰酸背痛等問題,脊椎側彎會壓迫自主神經與內臟功能,如果壓迫到胸腔可能會造成心臟與血壓方面疾病,壓迫腹腔可能產生胃消化道的問題。
但超過1.5公分以上,就會有跛行搖擺的步態,就需要在醫療上或步態運動訓練給予幫助。
如果腿骨真的不一樣長,且差距在1.5公分內,可用鞋墊調整,如果差距更大,考量鞋內空間有限,必須改用高鞋跟的方式進行。若是因為疾病與肌肉萎縮等問題造成,應就醫為優先,再依照醫生的建議選擇鞋墊等矯正方式。

常見踮腳尖走路原因
1、長短腳

2、感覺統合異常
3、過度敏感
4、阿基里斯腱(後腳筋)太短
5、神經肌肉骨骼問題
6、太早使用螃蟹車
骨盆運動不可少
由於有部分的長短腳來自於「骨盆傾斜」,因此可以透過正確的姿勢及骨盆運動,來輔助調整骨盆傾斜的狀況,對於長短腳的改善也非常有幫助。
以下5招,由Dr.Foot 林維政治療師提供-骨盆運動治療
以下動作建議於地板鋪瑜珈墊操作,避免於柔軟的床上進行,避免受傷。

第一招屈膝夾緊,雙手向兩邊平展,手掌往下勾,雙腳向左右擺動來回50次,擺動時,膝蓋盡可能碰地,才能確實伸展。
第二招屈膝雙手抱住膝蓋,上下來回擺動50次,往上擺時,盡可能讓手軸打直。
第三招可使用拉筋帶或長毛巾輔助,套住前腳掌,膝蓋打直,腳背往內勾,往身體方向拉緊,停留15秒,左右各5回。
第四招可使用拉筋帶或長毛巾輔助,套住前腳掌,膝蓋打直,腳交叉測跨,同手向上伸展,頭轉向向上伸展的手方向,測跨的腳背記得往內勾,停留15秒,左右各5回。
第五招翹二郎腿交疊,雙手抱住下面腳的膝蓋,往胸口方向拉,伸展梨狀肌停留15秒,左右各5回。
最後收操時,再以第一個動作,左右擺動20次,就完成骨盆運動囉!

以上為功能性長短腳運動,可透過骨盆運動做改善。但結構性長短腳就需要透過「矯正鞋墊」來達到身體的平衡狀態,這部分需要透過「專業的足部評估檢測」才能對個案的問題做鞋墊高度及角度的調整。




2017年10月14日 星期六

美麗的代價 高跟鞋有多傷腳?

長時間穿 👠高跟鞋👠 究竟會帶來什麼副作用呢?
一、腰間不適
人體是在重力與支持力的作用下,保持動態平衡,但穿上高跟鞋之後,打破此平衡之後便容易造成腰酸背痛。因為重心的改變,身體不得不通過調整站姿來重組平衡,穿上高跟鞋腰椎增加的弧度,是為了抵銷穿高跟鞋後整個人前傾的壓力,把原本分散在整條腰椎的壓力,聚焦到第四、五節的凹陷處,容易導致腰背痛。
二、拇指外翻
據調查,高達9成女性因為穿高跟鞋,出現雞眼或拇趾外翻問題,這是因為穿高跟鞋時拇趾關節會彎曲45至60度,使得體重一下子壓縮在拇趾關節上,使拇趾形成外翻、變形、囊腫。拇趾關節失去活動能力成為一個僵硬的平臺後,步態出現病態性補償調整,把壓力分配到其他腳趾上,而高跟鞋的尖頭卻進一步把五隻腳趾塞進只能容納四隻腳趾的空間內,加劇壓力分佈不均的問題,關節炎和骨刺等問題相繼接踵而來,嚴重的須要用外科手術來糾正。

三、足弓塌陷
良好的足弓能夠分散體重的壓力,適應長途路程,但因為長期穿著高跟鞋,身體的重量只集中在腳掌的某些部位,而不是平分於整個腳掌,使行走姿勢不良造成足肌無力,站立或行走時疼痛嚴重,足內、外翻和外展活動受限,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而且沒有足弓走路就非常容易疲勞,不能耐受較長途的活動。
四、小腿肌肉及肌腱受傷
由於高跟鞋鞋跟提高腳跟,小腿後部的肌肉長期處於收縮、緊繃狀態,久而久之肌腱會縮短,於是換上平底鞋時,小腿肌肉會變得不夠長,令到腳跟沒法正常地著地,不得不勉強拉成八字腳。
由圖可見,鞋跟的高度會影響足底的壓力分佈
五、關節炎
哈佛醫學院的研究小組指出:無論是粗跟高跟鞋或細跟高跟鞋,對於膝關節造成的壓力是相同的,這種壓力使膝蓋軟骨磨損,長期磨損會逐漸衍生為骨關節炎。英國也研究表明,經常穿高跟鞋會顯著改變踝關節的正常功能,在行走時必須由髖和膝關節代償以保持穩定的步態。長時間的緊張與壓力可導致關節腔內關節退化性改變,誘發膝關節炎,出現深部的關節疼痛、腫脹、關節活動受限等症狀。
六、經絡不通
中醫表示,高跟鞋所造成的生理改變恰恰使得本來通暢的三條經絡變得阻塞不通。如穿高跟鞋時間過長,久而久之形成下肢經絡不通,氣血凝滯,就容易造成身體其他地方的病變。
七、大拇指變形
穿高跟鞋或尖頭鞋造成的拇指外翻是不可逆的,不僅拇趾關節處會外翻、甚至有囊腫的情形出現,長期下來會導致變形越來越嚴重,最後導致要開刀或者是沒有一雙舒適的鞋子可以穿著。

如果一定要穿高跟鞋
愛穿或不得不穿高跟鞋的您,建議能搭配減壓鞋墊來分散足底壓力,讓腳趾、前掌和腳後跟得到緩衝和舒緩。

【Dr.Foot ‪高跟鞋矽膠減壓鞋墊‬】‬
● 獲得美國、台灣、大陸三國專利
● 經鞋技中心壓力測試,有效減壓高達65.8%、均壓效果可提升68%

○ 選購高跟鞋時注意前後的斜度不要太大,盡量讓前後方都能平均分擔身體重量。
○ 盡量選擇圓形寬版楦頭,好讓腳趾有較好的伸展空間。
○ 搭配襪子穿著,減少足部皮膚的摩擦。
○ 走路時抬頭挺胸,施力點放在腳跟。
○ 晚上可以多泡腳,擦乳液滋潤足部皮膚。


如果想要一雙舒適的鞋子
姆指外翻變形腳要有一雙舒適的鞋子,可以用訂做的鞋子來達到你的需求
● 外層伸縮防潑水萊卡布,布面彈性極佳減少前掌磨擦和擠壓
● 針對腳型直接取模,這樣所做出來的鞋子與裡面的鞋墊,最能符合變形足型,使得全腳的受壓力的面積均勻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可以幫我們按個"讚"

【台北安和足評中心資訊】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二段241號
預約專線:02-27337986
營業時間:星期二~星期六(12:00~20:00)
捷運資訊:六張犁捷運站(步行約7-10分鐘)


2017年10月5日 星期四

認識兒童內八

內八的步態為何?
我們觀察有些孩子走路常跌倒,仔細看他走路的步態,會發現兩腳容易碰撞而引起跌倒。
兒童內八現象於臨床上是很常見的,2~5歲約10%會有這樣的問題,正常的步態是腳掌所指的方向與前進方向平行,或是稍微往外約10度的步態;而內八則是方向往內偏移前進,因此容易於行走中雙腳相絆而造成跌倒。




造成內八的原因
造成小孩走路內八通常有三個原因,我們把腿分成三段來看,即是前足內收、脛骨內旋、髖關節過度內傾,這三種原因有可能單一產生,也有可能合併發生,需經醫療專業人員仔細檢查評估,來釐清分析與確定內八之原因。
新生兒的下肢骨骼就像胎兒時期的內轉或外轉,只是一般人看不太出來,隨著成長中大動作的發展,如:踢腿、爬行、站、走等動作,骨骼也會逐漸的減少外轉或內轉的角度,所以許多孩子在學走時期的外八或內八會自然消失。
少數因神經系統或先天骨骼結構異常,大部分的內八都屬於生理性的,在正確的運動與姿勢調整下會自己恢復。

一、前足內收
前腳掌內收,在一般新生兒及嬰幼兒常見,其原因為胎兒前足在母體子宮內壓迫產生,發生率約為1-10/1000,又以女寶寶的比例較高,單純的前腳掌內收,會於出生6~12週後開始自行復原,不需治療,但在出生2~3個月後,有大約15%的幼兒足部較僵硬,無法自發性改善且內收角度變得更大,此時須以牽拉運動治療並觀察3~4個月,若都無改善就需要積極處理。

二、小腿脛骨內旋
小腿脛骨內旋常見於1~3歲兒童,外觀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坐著時膝蓋骨是朝前方,但小腿以下向內轉,內八是因脛骨骨骼生理性發育正常之現象,也會自行復原,但孩童年齡若超過3歲後仍有脛骨內旋而產生內八,且經醫療專業人員檢查測量脛骨小腿與足的角度超過-45度,即須處理治療。

三、大腿骨內轉
大腿骨內轉常見於3歲以上兒童,又以3~8歲居多,這是因為3歲左右,大腿骨會由出生時的外轉逐漸內轉,若內轉過多就會形成內八。除上述問題外,大多數都是後天性居多,又以錯誤的姿勢性習慣造成為主,如兒童剛開始學坐或在地板上玩玩具、看電視,為要穩定坐姿平衡,常採用W型坐姿或跪坐,而產生髖關節股骨頭過度往內傾旋轉,也易造成大腿內收與內轉肌群過緊。

孩子走路有內八的現象,該怎麼辦?
當孩子有走路內八的問題,建議家長找專業評估(物理治療師、復健科醫師、骨科醫生等),透過專業評估找出問題,才能找到最正確的處理方法,尤其是以下幾個特徵要特別留意:
1、僵硬的前足內收
2、只有單側或不對稱的內八走路
3、5歲以上仍有明顯小腿脛骨內轉
4、11歲以上仍有明顯大腿骨內轉
5、5歲以後內八更加嚴重
6、合併有其他疼痛問題,影響日常活動的參與

給家長之建議
預防勝於治療,我們的建議是家長、教育機構或醫護人員應更加注重幼兒篩檢骨骼關節部份,請不要讓十個月以內的寶寶,利用螃蟹椅或學步車來學走路,六歲以內避免用跪姿或W型坐姿玩玩具、看書,避免站姿時習慣將兩腳交叉站,並提供更寬闊的空間讓孩童可盡情活動奔跑,隨時注意孩童之姿勢習慣,包含坐、站、走、躺等活動與變化,若發現您的孩童有任何腿形、步態上的問題,應立即請教足部方面之專業醫療人員。


💛💜喜歡這篇文章可以幫我們按個讚💛💜


【台北安和足評中心資訊】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二段241號
預約專線:02-27337986
營業時間:星期二~星期六(12:00~20:00)
捷運資訊:六張犁捷運站(步行約7~10分鐘)














今年母親節Dr.Foot 邀您一起對媽媽直說愛

你有多久沒有跟媽媽好好說話了? 此刻,你最想對她說什麼? 今年母親節Dr.Foot 邀您一起對媽媽直說愛 完成活動任務即可獲得$520現抵優惠! 參加方式: 1. 需購買訂製鞋墊或鞋款滿$5,000。 2. Fb直播說出或寫出對媽媽的愛,標註所在Dr.Foot門市+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