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6日 星期二

拇趾外翻-大拇趾內側紅腫疼痛

您是否有大拇趾內側紅腫疼痛😫,導致難以行走及穿鞋的困擾呢?

根據調查,有超過1/4的人有拇趾外翻/拇趾滑液囊腫的問題






【原因】
🕵️‍♀️內側足弓及橫弓塌陷,導致第一蹠骨與趾骨內側壓力過大,產生拇趾内旋甚至外翻的代償變形
🕵️‍♀️不正當的選鞋引起,楦頭狹窄的鞋子會壓迫趾頭
🕵️‍♀️不正常的穿鞋引起,鞋墊或魔術帶不綁緊,使得腳往鞋子前側滑動,擠壓到腳趾

【症狀】

💣
大拇趾的關節內側上有紅腫疼痛
💣大拇趾會轉向其他趾頭、甚至交疊第二趾
💣疼痛與痛風不同,感覺會是鈍痛,變形又分僵硬或柔軟型變形


【哪些腳形容易導致姆指外翻】

➽.足部拇趾與第二指之間的距離太開拇趾外翻最重要的原因是足部大拇趾與第二指之間的距離太開,當前兩根腳指的指骨分太開,會使大拇趾往第二指靠攏,如果再受到不當擠壓,拇趾的關節便會產生變形。

➽.拇趾韌帶較鬆韌帶鬆弛也是原因之一。「有些人的韌帶比較容易拉力不平衡,體質上容易拇趾外翻,通常是家族性的,媽媽有,女兒也就有!」
➽.扁平足或高足弓
扁平足的人因為骨頭構造使然,比較容易因拇趾外翻引起疼痛。旋內(比較扁平)的腳壓力傾向內側比較容易變形或有症狀,但也有許多正常足弓或高足弓患有某種程度的拇趾外翻。《什麼是扁平足?》
➽.長期不正確的穿鞋習慣高跟鞋、巫婆尖頭鞋,鞋子的擠壓在大拇趾處,使壓力被拉向第二趾而變的疼痛、形成滑液囊、前掌底起繭、橫弓塌陷,常見於女性。
《足踝研究期刊(Journal of Foot and Ankle Research)》曾在2010年刊登一篇研究,學者收集了世界各地的英文、俄文、西班牙文、德文、中文的調查加以分析,發現全球拇趾外翻的盛行率在18~65歲之間為23%,也就是將近每4人就有1人有這種困擾,65歲以上更佔35.7%,即每3人就有1人就有拇趾外翻問題。在台灣可能每10個人就有一個患有中、重度的拇趾外翻,只是人們不見得知道在不影響行走或不感到疼痛的情況下,多數人會選擇忽視。

【處置策略】
👍急性疼痛時,冰敷患處
👍選擇寬楦頭的鞋子,減少摩擦與壓力
👍使用拇趾分隔墊或夜間穿戴支架
👍鞋墊內側足弓與橫弓支撐、前足內側增高減輕拇趾內旋及拇趾外翻力量
👍每次穿鞋重新鬆綁



🏩台北安和足部評估中心】
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2段241號
預約評估電話☎️:02-2733-7986
線上預約網址:http://www.drfoot.com.tw/foot_form/
營業時間:星期二至星期六(12:00~20:00)
捷運資訊:六張犁捷運站(步行約7-10分鐘)
LINE ID:@hno0302q










👣

2017年12月19日 星期二

DrFoot 16周年 一路有您感恩回饋週年慶


【活動1】足部健檢優惠

1.活動期間專業評估費初評半價($150/童;$250/成人)
2.活動期間專業評估費複評半價($100/人)
※以上皆需來電預約

【活動2】滿額現抵

滿$5,000元抵$500元;滿$10,000元抵$1,000元 (以5,000為門檻進行)

【活動3】精選鞋款限時5折起

1、健康鞋款全面85折優待(包括新品)
2、指定精選鞋款限時7折(數量有限)
3、零碼鞋款5折

【活動4】限量滿額贈加碼-除臭乾燥器

單筆滿$10,000元,加碼贈限量溼臭剋星乙組。(極限量贈品 送完為止)

【活動5】足配商品全面7折

【活動6】軟Q有筋超值組

軟Q超值組合價--拉筋板+拉筋帶=$2588元


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

跑步常見的運動傷害與運動訓練

慢跑是提升心肺功能最簡單有氧運動。但跑步前如果核心、臀部、大小腿肌群不夠強壯,跑步時發力點、腳掌著地位置不對,都可能讓你跑不久、跑不遠,甚至容易受傷。

以下有七個跑步最常出現的運動傷害:
一、跑前沒暖身,肌肉易拉傷
跑步前的暖身運動非常重要,有助於肌肉、肌腱、關節達到伸展效果,血液回流肌肉進而提高肌肉溫度,以達到結締組織的保護作用。
尤其是膝蓋上方分擔膝蓋承受重力的股四頭肌,及大腿後側的後腿肌最容易受傷。

二、小腿疲勞性骨折
快速增加運動量或長時間在過硬的地面跑步,因而引起小腿脛前肌肌肉拉傷;若是因為平常沒有長距離運動,突然加大跑步距離,使小腿或腳趾的骨頭難以負荷,就容易發生「疲勞性骨折」。
三、跑者膝
貿然加重跑步運動量,很容易引起膝關節疼痛,也就是俗稱「跑步膝」的「髂脛束摩擦症候群」,以及髕骨肌腱或韌帶發炎。
四、髕骨軟化
若是膝關節長期受到太大力量壓迫或使用不當,也會造成髕骨軟骨的軟化,使膝蓋前測產生痠痛。
五、阿基里斯肌腱炎
腳後跟的跟腱發炎,俗稱「阿基里斯肌腱炎」或「跟腱炎」,大多是與跑步衝撞過於頻繁有關。
六、足底筋膜發炎
腳跟方面,最易發生「足底筋膜炎」每天一早起床,在下床時腳跟會疼痛。
七、腰椎肌肉受傷、椎間盤突出
跑步過程中,腰部肌肉會扮演分散壓力的角色,一旦跑步距離超過本身能力所及,就容易傷及腰椎的肌肉,甚至導致腰椎疲勞性骨折、椎間盤突出及腰椎滑脫等症狀。



!!!跑步前,先別急著跑,強化核心肌群防止運動傷害!!!
🔃 貓姿 - 訓練背肌

🔃 Curl 蜷縮 - 訓練上腹肌

跑步結束後記得要做緩和運動或拉筋,他可以保護心臟、避免肌肉痠痛。

🔃 運用拉筋板 - 放鬆小腿肌肉和筋膜




!拉筋必須從最低角度開始,避免肌肉和筋膜不適造成運動傷害!
!!注意拉筋版必須靠牆使用,老人家前面記得放木頭椅子以防安全!!


🔃 弓箭步 - 小腿肌肉放鬆
若驟然停止運動,此時血液仍會集中於腳或四肢末端,心臟和腦部的血液量不足,就容易發生突然昏倒的現象。而運動後肌肉產生過多乳酸堆積,可透過緩和運動,降低乳酸堆積引發的肌肉痠痛、僵硬或抽筋。



以上運動記得要在正確的姿勢下操作


資料來源:達特富台北安和門市,康健雜誌 臺灣大學體育室副教授簡坤鐘,Summit Medical Group






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跑步,姿勢如何才正確?

跑步是一種非常簡單、有效的運動模式,能夠加強心肺功能、強化肌肉力量,也可以降低憂鬱或焦慮發生的頻率,提升工作效率等。對年紀大的人來說,適當的跑步運動,可以增強肌力,減少意外跌倒的風險,更有助於生活自理的能力;而骨質疏鬆的問題,也可經由跑步這類的負重運動獲得改善。

跑錯了,腰椎與下肢易受傷
跑步對身體健康固然有很大的幫助,但是「跑錯」了,產生的運動傷害確也不能輕忽。跑前的暖身運動、跑步的距離、跑步的姿勢、跑步的環境等,都是造成運動傷害與否的因素。
以台灣近年超夯的短、中、長程馬拉松來說,跑馬拉松,準備時間至少需要半年,若貿然參加或平常練跑的距離不長,對膝關節、肌肉、肌腱都會造成很大的負擔,再加上姿勢的不正確,受傷的機會就會相對提高。
很多人跑完常會腰痠背疼,最主要就是出在跑步姿勢不正確或距離太長,因為跑步過程中,須依靠腰部肌肉收縮協助分擔壓力,跑步太久會讓腰部肌肉無法獲得休息,就會先產生肌肉疲勞,對脊椎後面一些關節的負擔也會加重,就可能造成脊椎滑脫現象。


跑步時,姿勢帶動要對!


跑步是行走的延伸,正確的跑步方式應是上半身维持直立的姿勢,避免身體重心的偏移,造成背部肌群的負担及踝、膝關節的衝擊。

跑步時著地脚的脚跟先着地,並快速移轉到脚指向後推蹬,力量從脚掌往上帶動小腿、大腿到腰部,並帶動擺動脚。

擺動脚往前跨出的力量則是以腰部的髖關節為中心,帶動大腿、小腿,脚掌著地後,帶動身體的重量向前轉移,擺動脚變成著地脚,等重心位移至前脚掌時,再往後推蹬,如此反覆進行,就完成流暢的跑步動作。

跑步時,上半身挺直、肩頸儘量放鬆,手肘彎曲成90度,兩手握空拳擺在胸前,隨著脚歩前後擺動,除了可以平衡身體外,也能訓練肩、腰側的肌群。

注意跑步時必須放鬆腰部、膝蓋以及脚踝,著地時膝蓋應微微彎曲、避免因過度僵硬,直接承受跑步對身體的衝擊。


(跑步時,頭頸務必保持直立,不要彎腰,身體重心向前傾斜約20~30度,手臂自然放鬆在腰部和中下腹間前後擺動,手肘彎曲呈90度左右;跑步時以腳掌的前端或中間輕輕著地,約在臀部正下方,著地時,以腳掌的中間或前趾先著地,讓髖關節、膝關節到腳踝呈一直線。)

跑後緩和運動
跑步結束後的緩和運動,則可以保護心臟、避免肌肉痠痛。若驟然停止運動,此時血液仍會集中於腳或四肢末端,心臟和腦部的血液量不足,就容易發生突然昏倒的現象。而運動後肌肉產生過多乳酸堆積,可透過緩和運動,降低乳酸堆積引發的肌肉痠痛、僵硬或抽筋。
跑步最忌不自量力,而是要「量力而為」,即使要跑遠一點,也要循序漸進。此外提醒您,若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應該避免劇烈跑步運動,有三高族群,建議先進行健檢,由醫生提出適合的運動處方。

此外,有急性感染、傷口、剛開完刀者,也不適合跑步;過度疲勞、熬夜或喝太多酒的人,也不適合跑步運動。還有,避免在悶熱的天氣跑步,以免中暑。


資料來源:達特富台北安和門市,康健雜誌 臺灣大學體育室副教授簡坤鐘



2017年11月1日 星期三

關節老化,該怎麼預防最好?

上一篇文章提到了甚麼是退化性關節炎,這一篇我們就繼續了解退化性關節炎到底要怎麼去預防或者要怎樣去運動呢?

→愈了解甚麼是退化性關節炎請點


許多研究顯示,年輕時從事充分的體能活動,有助骨骼達到較高的巔峰骨質量,擁有較佳的骨本。且運動同時能增加肌肉強度和耐力、提升平衡感、肢體更協調,能有效減少跌倒與骨折風險。
但也不代表50歲的你現在才決心要運動就太遲,即使肌肉、關節逐漸老化,關鍵在於選擇相對溫和的運動並循序漸進執行。

【負重運動可以保骨本】
跑步、跳舞、爬山、打球...等,都是很好的負重運動。負重時,壓力作用在骨骼,能刺激骨細胞數量增加,進而增加骨密度。
但這些運動不適合無法承受重擊、容易跌倒的長者。可以選擇“水中運動”,水的浮力可減緩負重關節的衝擊力道,強大的阻力還可以鍛鍊肌力,不會游泳的人即便在水裡用走的,都是很有效的訓練方法。
不喜歡碰水的人可以選擇“騎腳踏車”,衝擊性不高,但由於騎腳踏車時腰部缺乏支撐,騎半小時後一定要休息。健走也是很好的選擇,相對溫和、安全。

【阻抗運動能增強肌力】
阻抗運動又叫重量訓練,他針對特定肌肉施加重量,是強化肌力最好的運動。這種訓練有助肌少症患者,對退化性關節炎的病人也同樣重要,因為好肌力能提供關節穩固的支撐及壓力的分攤。
訓練核心肌群最簡單的方法是隨時隨地抬頭挺胸、縮小腹,或做仰臥起坐,對脊椎關節不好的人也是很好的訓練;訓練下肢可以坐在椅子上懸空抬腿,膝關節退化的人要特別加強,一次只能抬一邊,兩邊輪流,否則會增加腰椎負擔,引起腰痠背痛;游泳、騎腳踏車、慢跑、健走等運動都是能收縮臀部、大腿肌群的運動。

阻抗運動建議一週至少做2~3次,持續半個小時。唯有規律、長期做阻抗運動才能維持肌肉質量和肌耐力。

除了上述的運動方式以外,還可以搭配調整過的鞋墊去預防。
Reference: Reeves, N. D. & Bowling, F. L. (2011) Conservative biomechanical strategies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Nat. Rev. Rheumatol. doi:10.1038/nrrheum.2010.212


從上圖可以看出,“調整過後的鞋墊”可以明顯改變膝蓋的受力,達到預防的效果。

如果有搭配肌肉力量的訓練和適當的伸展運動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喜歡這篇文章可以幫我們按個讚👍


🏩台北安和足部評估中心】
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2段241號
預約評估電話☎️:02-2733-7986
線上預約網址:http://www.drfoot.com.tw/foot_form/
營業時間:星期二至星期六(12:00~20:00)
捷運資訊:六張犁捷運站(步行約7-10分鐘)





2017年10月27日 星期五

全世界最常見的關節疾病「退化性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是全世界最常見的關節疾病,也是老年人行動不便的頭號原因。


台灣350萬人膝關節疼痛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國人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約15%,推估有350萬人飽受膝關節疼痛之苦,且隨著運動風氣盛行,很多人的膝蓋常會不當使用,患者年齡層由60、70歲逐漸下降,已出現30、40歲的患者,呈年輕化趨勢。依據健保署統計,每年有2萬人須置換人工關節,才能行動自如。

「只要活得夠久,人終其一生,不管是男是女,幾乎都會被某種程度的退化性膝關節炎困擾。」根據醫學統計,60歲以上的男性就有60~70%的人患有膝蓋退化性關節炎;而女性又比男性多,60歲以上的女性朋友,6個人當中就有5個人會受到此病症困擾。

為何女生比男生易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男女先天構造上的不同,女生膝關節內彎比男性多2度,加上女性荷爾蒙多及肌肉比例比男生少,支撐關節的力量較弱;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女生光是上廁所一天下來就比男生多彎或蹲好幾次膝蓋。

正常人的膝關節平均每年動的次數為100萬次,算算一天至少也要動個2,000~3,000次;女生動的次數更多,頻繁使用的代價是無可避免地逐漸退化。


關節軟骨 讓人活動自如






無論是俯仰脖子、握筆疾書,或是彎腰拾物、邁步快走,一整天的活動,都得靠身上大大小小的關節了。這些連結了兩塊骨骼、讓我們可以改變姿勢、角度與運動的組織,其實是一層附著在骨骼末端表面的軟骨。



軟骨只由軟骨細胞形成,結構簡單。軟骨細胞會製造「軟骨基質」以構成軟骨。軟骨基質(matrix,俗稱軟骨膠)即為大家常聽到的膠原蛋白與葡萄糖胺。關節軟骨有著極端光滑的表面,並富含水分,含水量高的組織,彈性就好,所以關節極具彈性。這兩種特性能使關節在活動時減少摩擦,並吸收震動,以避免人體不適。



軟骨細胞量 35歲開始走下坡

生活中的各種動作、頻繁度,都會讓我們每天都會損失一些軟骨基質,因此也會經過時間而逐漸老化,當耗損大於再生,軟骨基質的總量就會越少。軟骨的厚薄會影響彈性,也越容易刮磨表面;刮痕被新軟骨基質填平的速度太慢,越刮越粗糙。表面越粗糙,摩擦越大,磨耗也會越多、越快,就陷入了軟骨質與量都下降的惡性循環中,也就成了退化性關節炎。



除了中老年人因為軟骨細胞老化,較容易有關節炎的問題外,運動過量的民眾或職業運動員、體重過重、常需扛重物的職業、以及關節內有刮損物質者,如有尿酸結晶的痛風患者,就可能因軟骨消磨過快,而有更高的機會罹患這個疾病;此外如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因為會自行製造免疫因子,破壞製造玻尿酸的關節黏膜,讓黏膜製造出清清如水的低濃度玻尿酸,所以關節也容易提早報銷。



關節炎治療方式多 療效不一

目前對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包含控制體重、適度且規律運動、生活型態改變、消炎止痛藥物、超音波導引膝關節內藥物注射、玻尿酸注射、關節鏡清創手術及置換人工關節等,須視疾病的進展及嚴重程度來選擇最佳的治療方式。



此外,在骨關節炎上,鞋子壓力在骨刺上會造成疼痛,使用足部輔具或鞋墊,把在突出骨關節部分的壓力分散,將使疼痛減少許多,從鞋類上的改良通常可減輕足部關節炎的症狀分散對關節的衝擊力為主要步驟,在台灣與國外已經有許多的研究報告證實使用契狀墊,對於減輕因退化性關節炎軟骨磨損造成膝關節疼痛及產生O型或X型腿的歪斜有其幫助,透過足部輔具使行走時或站立時膝蓋的疼痛減輕很多。



掌握4原則 讓關節永保年輕


退化性關節炎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應及早預防避免關節提早退化。節保養的秘訣很簡單,控制體重、選雙好鞋、不過度使用,就是減輕關節壓力,延長關節壽命的不二法門。


1.控制體重

減肥能讓關節減壓。膝關節承受身體很大的重量,人在站立時,關節便承受了幾乎相當於體重的重量,平地行走時為體重之4倍;爬坡時為體重之7倍;跳躍時為體重之15倍。國外研究發現,體重減輕5~10%,可有效減輕關節疼痛和增加改善機會。


2.選雙好鞋
體重控制得恰到好處,再加上一雙好鞋,活動起來就更加身輕如燕。一雙柔軟的鞋子,如運動鞋、氣墊鞋等,就好像在腳上穿上一對「避震器、彈簧」一樣,保護關節在行走時不要直接受到撞擊壓力,減輕關節的負荷,避免關節提早退化。

3.適當運動
膝蓋不太好的民眾,最好不要去爬山或是做一些激烈運動;如果要去爬山,建議不要走直線,需有點角度,呈鋸齒狀行進,膝蓋較不易受傷。多散步、游泳,也是不錯的運動,不但可以活動筋骨,還不會傷到膝關節。



4.少吃高脂食物

研究發現,高脂肪食物會影響關節軟骨正常的運作,特別是有新陳代謝症候群疾病的人更是高危險群。美國研究發現,血糖、血脂肪太高,會改變軟骨構造,使軟骨承載力變差;另一個研究也發現,有高血脂、高血壓、高脂肪等三高毛病的人,合併胰島素抗性太高,以後發生關節炎的比例是沒有三高族群的2倍。





喜歡這篇文章可以幫我們按讚支持喔👍


🏩台北安和足部評估中心】
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2段241號
預約評估電話☎️:02-2733-7986
線上預約網址:http://www.drfoot.com.tw/foot_form/
營業時間:星期二至星期六(12:00~20:00)
捷運資訊:六張犁捷運站(步行約7-10分鐘)



2017年10月21日 星期六

[甚麼是長短腳]

什麼是長短腳?
它可能發生在下肢股骨、脛骨或股骨和脛骨同時處產生肢體不等長的情形,甚至伴隨行走上的問題。
很多長短腳的人都有0.5公分以上的不等長的情形,1.5公分以上的長短腳可以明顯的看出來,但超過0.5公分以上的長短就會讓骨盆有一些代償動作,然而有許多長短腳的人其實還能忍受,甚至不自覺,就如很多人有腰酸背痛也就認為腰痛不是病,而輕忽自己身體結構的歪斜與長短腳的問題。


在長短腳的案例中有極高的比例,是以下三個原因造成的,並非是腿骨不一樣長:
一、關節變形
當關節發炎或病變,會影響關節原有的結構,造成左右兩腿不平衡。
二、骨盆傾斜
車禍、撞擊、姿勢不良、肌肉無力等,都可能產生骨盆傾斜,也就是說,從髖關節開始,兩腿就不一樣高。
三、肌肉萎縮
單側阿基里斯腱縮短造成不平衡、肌肉無力或因少用而萎縮、疾病感染等,使兩腿肌肉不對稱發展。
腳長不等長只要差距在0.5公分以上即會讓骨盆產生旋轉或高低,若不及早發現處理,就會影響之脊椎側彎與單側腰椎受力變大,造成腰酸背痛等問題,脊椎側彎會壓迫自主神經與內臟功能,如果壓迫到胸腔可能會造成心臟與血壓方面疾病,壓迫腹腔可能產生胃消化道的問題。
但超過1.5公分以上,就會有跛行搖擺的步態,就需要在醫療上或步態運動訓練給予幫助。
如果腿骨真的不一樣長,且差距在1.5公分內,可用鞋墊調整,如果差距更大,考量鞋內空間有限,必須改用高鞋跟的方式進行。若是因為疾病與肌肉萎縮等問題造成,應就醫為優先,再依照醫生的建議選擇鞋墊等矯正方式。

常見踮腳尖走路原因
1、長短腳

2、感覺統合異常
3、過度敏感
4、阿基里斯腱(後腳筋)太短
5、神經肌肉骨骼問題
6、太早使用螃蟹車
骨盆運動不可少
由於有部分的長短腳來自於「骨盆傾斜」,因此可以透過正確的姿勢及骨盆運動,來輔助調整骨盆傾斜的狀況,對於長短腳的改善也非常有幫助。
以下5招,由Dr.Foot 林維政治療師提供-骨盆運動治療
以下動作建議於地板鋪瑜珈墊操作,避免於柔軟的床上進行,避免受傷。

第一招屈膝夾緊,雙手向兩邊平展,手掌往下勾,雙腳向左右擺動來回50次,擺動時,膝蓋盡可能碰地,才能確實伸展。
第二招屈膝雙手抱住膝蓋,上下來回擺動50次,往上擺時,盡可能讓手軸打直。
第三招可使用拉筋帶或長毛巾輔助,套住前腳掌,膝蓋打直,腳背往內勾,往身體方向拉緊,停留15秒,左右各5回。
第四招可使用拉筋帶或長毛巾輔助,套住前腳掌,膝蓋打直,腳交叉測跨,同手向上伸展,頭轉向向上伸展的手方向,測跨的腳背記得往內勾,停留15秒,左右各5回。
第五招翹二郎腿交疊,雙手抱住下面腳的膝蓋,往胸口方向拉,伸展梨狀肌停留15秒,左右各5回。
最後收操時,再以第一個動作,左右擺動20次,就完成骨盆運動囉!

以上為功能性長短腳運動,可透過骨盆運動做改善。但結構性長短腳就需要透過「矯正鞋墊」來達到身體的平衡狀態,這部分需要透過「專業的足部評估檢測」才能對個案的問題做鞋墊高度及角度的調整。




2017年10月14日 星期六

美麗的代價 高跟鞋有多傷腳?

長時間穿 👠高跟鞋👠 究竟會帶來什麼副作用呢?
一、腰間不適
人體是在重力與支持力的作用下,保持動態平衡,但穿上高跟鞋之後,打破此平衡之後便容易造成腰酸背痛。因為重心的改變,身體不得不通過調整站姿來重組平衡,穿上高跟鞋腰椎增加的弧度,是為了抵銷穿高跟鞋後整個人前傾的壓力,把原本分散在整條腰椎的壓力,聚焦到第四、五節的凹陷處,容易導致腰背痛。
二、拇指外翻
據調查,高達9成女性因為穿高跟鞋,出現雞眼或拇趾外翻問題,這是因為穿高跟鞋時拇趾關節會彎曲45至60度,使得體重一下子壓縮在拇趾關節上,使拇趾形成外翻、變形、囊腫。拇趾關節失去活動能力成為一個僵硬的平臺後,步態出現病態性補償調整,把壓力分配到其他腳趾上,而高跟鞋的尖頭卻進一步把五隻腳趾塞進只能容納四隻腳趾的空間內,加劇壓力分佈不均的問題,關節炎和骨刺等問題相繼接踵而來,嚴重的須要用外科手術來糾正。

三、足弓塌陷
良好的足弓能夠分散體重的壓力,適應長途路程,但因為長期穿著高跟鞋,身體的重量只集中在腳掌的某些部位,而不是平分於整個腳掌,使行走姿勢不良造成足肌無力,站立或行走時疼痛嚴重,足內、外翻和外展活動受限,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而且沒有足弓走路就非常容易疲勞,不能耐受較長途的活動。
四、小腿肌肉及肌腱受傷
由於高跟鞋鞋跟提高腳跟,小腿後部的肌肉長期處於收縮、緊繃狀態,久而久之肌腱會縮短,於是換上平底鞋時,小腿肌肉會變得不夠長,令到腳跟沒法正常地著地,不得不勉強拉成八字腳。
由圖可見,鞋跟的高度會影響足底的壓力分佈
五、關節炎
哈佛醫學院的研究小組指出:無論是粗跟高跟鞋或細跟高跟鞋,對於膝關節造成的壓力是相同的,這種壓力使膝蓋軟骨磨損,長期磨損會逐漸衍生為骨關節炎。英國也研究表明,經常穿高跟鞋會顯著改變踝關節的正常功能,在行走時必須由髖和膝關節代償以保持穩定的步態。長時間的緊張與壓力可導致關節腔內關節退化性改變,誘發膝關節炎,出現深部的關節疼痛、腫脹、關節活動受限等症狀。
六、經絡不通
中醫表示,高跟鞋所造成的生理改變恰恰使得本來通暢的三條經絡變得阻塞不通。如穿高跟鞋時間過長,久而久之形成下肢經絡不通,氣血凝滯,就容易造成身體其他地方的病變。
七、大拇指變形
穿高跟鞋或尖頭鞋造成的拇指外翻是不可逆的,不僅拇趾關節處會外翻、甚至有囊腫的情形出現,長期下來會導致變形越來越嚴重,最後導致要開刀或者是沒有一雙舒適的鞋子可以穿著。

如果一定要穿高跟鞋
愛穿或不得不穿高跟鞋的您,建議能搭配減壓鞋墊來分散足底壓力,讓腳趾、前掌和腳後跟得到緩衝和舒緩。

【Dr.Foot ‪高跟鞋矽膠減壓鞋墊‬】‬
● 獲得美國、台灣、大陸三國專利
● 經鞋技中心壓力測試,有效減壓高達65.8%、均壓效果可提升68%

○ 選購高跟鞋時注意前後的斜度不要太大,盡量讓前後方都能平均分擔身體重量。
○ 盡量選擇圓形寬版楦頭,好讓腳趾有較好的伸展空間。
○ 搭配襪子穿著,減少足部皮膚的摩擦。
○ 走路時抬頭挺胸,施力點放在腳跟。
○ 晚上可以多泡腳,擦乳液滋潤足部皮膚。


如果想要一雙舒適的鞋子
姆指外翻變形腳要有一雙舒適的鞋子,可以用訂做的鞋子來達到你的需求
● 外層伸縮防潑水萊卡布,布面彈性極佳減少前掌磨擦和擠壓
● 針對腳型直接取模,這樣所做出來的鞋子與裡面的鞋墊,最能符合變形足型,使得全腳的受壓力的面積均勻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可以幫我們按個"讚"

【台北安和足評中心資訊】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二段241號
預約專線:02-27337986
營業時間:星期二~星期六(12:00~20:00)
捷運資訊:六張犁捷運站(步行約7-10分鐘)


今年母親節Dr.Foot 邀您一起對媽媽直說愛

你有多久沒有跟媽媽好好說話了? 此刻,你最想對她說什麼? 今年母親節Dr.Foot 邀您一起對媽媽直說愛 完成活動任務即可獲得$520現抵優惠! 參加方式: 1. 需購買訂製鞋墊或鞋款滿$5,000。 2. Fb直播說出或寫出對媽媽的愛,標註所在Dr.Foot門市+標語...